时间:2025年04月02日 点击:170
在中医针灸的历史长河中,无数医者以针为刃,与病魔较量;以术为钥,开启健康之门。山西运城市天和堂中医针灸馆的张科学(曾用名:张程财)医师,便是其中一位怀揣赤诚、坚守使命的杰出典范。他用一生的时间,在中医针灸的领域里深耕细作,为患者驱散病痛阴霾,为中医文化传承添砖加瓦。
童年萌芽:中医种子悄然种下
1955 年,张科学出生于山西永济县(今永济市)卿头镇务农庄村的普通人家。那时的晋南乡村,传统中医是百姓对抗疾病的有力武器。邻里乡亲在中医治疗下康复的场景,如同神奇的魔法,吸引着年幼的张科学。家中长辈偶尔提及的中医典故和草药知识,如同一颗颗种子,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对中医的好奇与向往。
少年时期的张科学,学业之余一头扎进中医书籍的世界。尽管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杂病论》里的文字晦涩难懂,但他对中医的热爱如同熊熊烈火,驱使他不断钻研。图书馆成了他的“秘密基地”,他常常在那里待上一整天,沉浸在中医经典的智慧中,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钥匙,为他打开了中医认知的新大门。
求学之路:披荆斩棘苦寻真谛
1973 年,张科学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——到本地的卿头人民医院实习,正式开启了系统学习中医的征程。实习期间,他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,课堂上全神贯注聆听教授讲解,下班后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资料。他深知,中医不仅是理论的传承,更是实践的艺术。于是,他积极跟随带教老师出诊,在临床实践中学习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治疾病。
1979 年,命运和他开了个小玩笑。父亲为了他的前程,将他的手续办理到运城市席张供销社。然而,张科学对医学的热爱并未因工作的转变而消退。在供销社工作期间,他利用业余时间为同事看病扎针。父亲多次尝试帮他调入医疗行业,但因当时的社会环境,手续一直未能办成。
但张科学没有被困难打倒。家乡务农庄村没有卫生所,村民看病不便,他毅然决定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乡亲们服务。 1986 年,在他的努力下,一家正式的村级卫生所成立,他成了村里不可或缺的健康守护者。
为了提升自己的医学技能,张科学踏上了漫长的深造之路。1987 - 1990 年,他在运城地区中医针灸学校系统学习;
1996 - 1999 年,又到成都中医药大学继续深造。2000 年,他先后进修小针刀技术,获得相关证书,并参加“首届中华特色名医论坛年会”,发表的论文被录用并获证书,在中医领域崭露头角。
立业之途:仁心仁术初绽光芒
张科学不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师,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。早年在供销社工作时,他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。除了医学,他在文学写作方面也颇有造诣,时常在当地报纸发表文章。后来,他被多地中小学校聘请,传授作文写作技巧,累计授课超过 1000 场,覆盖 600 多所学校,期间,他还先后出版了多本著作,包括《看读写改作文指导》、《快速作文法》、《优秀作文精选》、《快速作文与考场作文技法》等,深受各地师生的欢迎及好评。讲学期间,他不忘医者初心,为患病师生义诊,赢得了广泛好评。
2016 年退休后,张科学在运城市开设了天和堂中医针灸馆,专注于传统中医针灸治疗。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,每年外出拜师求学,学习清罡针法、一针秒杀疼痛、三针疗法等多种针法,还在不断探索道医针灸、天医神针、异医祝由术等疗法,丰富自己的医术。
他擅长运用针灸治疗各种疾病,调理范围广泛,涵盖各种疼痛、四高症、多种妇科病及男科病、胃病、慢性病及疑难杂症等。多年来,治愈的病例不计其数,在急性疼痛、胃病、失眠、中风面瘫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展望未来:传承创新共铸辉煌
从 70 年代至今,张科学在中医针灸领域已经耕耘了四十多个春秋。他见证了中医针灸的发展与变迁,也为其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天和堂中医针灸馆在他的精心经营下,成为当地中医针灸的一张亮丽名片,吸引着众多患者前来就医。
他还希望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,推动中医针灸的创新发展。计划开展一系列科研项目,研究针灸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和创新方法,为中医针灸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。他坚信,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,中医针灸这一古老的医学瑰宝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,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。
结语:大医精诚,德艺双馨传佳话
在天和堂中医针灸馆的诊室里,年过七旬的张科学医师专注地为患者施针,手指轻轻捻动银针,仿佛在弹奏一曲无声的生命之歌。墙上的“大医精诚”匾额,见证着他的坚守与付出。
许多患者病愈后想送锦旗表达感谢,都被他婉拒。他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:希望天下人无疾苦,健康常伴。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医针灸的博大精深,成为当地中医针灸领域的一面旗帜。相信在他的努力下,天和堂中医针灸馆将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福祉,中医针灸这一传统医学瑰宝也将在他的传承与发扬下,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。
联系电话:13133419443